宝宝哭了不一定是饿了,扭了也不一定就是要抱……最近,在网上的一份“婴语单词表”被炒的很热,这份表将婴儿一些可能会出现的行为和表情罗列出来,因为解释详细,受到80后父母的热捧。
80后父母“按表”养娃
华西都市报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,《婴语表》概括了17个婴语单词,如“溢奶”、“流口水”、“湿疹”、“认生”等在婴儿身上常见的现象都被囊括其中。每一个单词都会有详细的解释,注明特点、成因、该注意的地方、具体解决办法等等。
去年底结婚的张小姐告诉记者,虽然离孩子的预产期还有半个多月,但是在网上看见这份单词表,还是感觉很贴心、很及时,“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小细节,看完这份单词表,我觉得自己有信心做一位好妈妈。”
29岁的谢维是成都城南一家外贸公司的行政人员,女儿添添一岁零两个月大。谢维说,作为孩子的妈妈,她觉得自己能掌握不少女儿的语言。但有一次,她却误解了女儿的“婴语”。
那天,一家人一起看电视,添添突然大叫“baba”,大家都以为孩子学会了叫爸爸,非常高兴。可几分钟过去,却发现添添大便了,大伙儿这才知道,刚才孩子不是在叫“爸爸”,而是喊的“粑粑”。
“婴语”四六级网络热传
“婴语”,简而言之就是婴儿特殊的语言。婴儿通常不能通过语言清晰地表述自我需求,但他们会通过各种肢体语言与父母进行交流。父母如何快速掌握这门语言,成为是否能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关键。
针对这一问题,不少刚“升级”为父母的80后将发现的“婴语”汇成《婴语表》,与网友分享育儿的心得。伴随着这份单词表走红网络的,还有“婴语”四六级在线测试。
专家观点:个体有差异婴语并非完全准确
《婴语表》可作参考,但孩子生病了,还是应该到医院就诊。“就拿孩子咳嗽来说,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,也可能是哮喘所致,如果按‘婴语’的注释,只是简单地从一个症状来判断,认为这只是孩子的一个反射动作,那就不合适了”。
由于宝宝的个体差异及养育差异,还需要大人从多方面来仔细观察和解读婴儿的反应。而对于病理上的反应,如肠绞痛、中耳炎等,则不要盲目地对应症状后,就立刻用药,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,以免延误病情,反而给婴儿的健康带来影响。
所以说各位家长们平时还可以通过专业的育婴书籍,请教专家来丰富自己的“婴语”库。如果能够准确判断孩子的心理需求,对孩子的智力、情感成长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。